陈启宇:激活生物医药创新“最先一公里”

发布时间:2023-12-06 内容来源于: 浏览量:

内容来源:新华财经

记者:何欣荣、杨有宗、龚雯


作为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,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呼唤着源头创新。12月2日,由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主办、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和上海复星医药(集团)-美高梅mgm集团4688(中国)VIP官方认证 - 百度百科承办的2023首届浦江生物医药源头创新论坛在上海张江举办,论坛以“激活源头创新‘第一公里’”为主题,来自政产学研医资的200多位代表齐聚一堂,围绕生物医药的原研转化、创新路径和政策机制展开深入交流。本次论坛得到了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、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、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大力支持。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副会长、复星国际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启宇接受《新华财经》采访,分享复星医药先行探索源头创新经验与展望。以下为媒体报道原文,与大家分享:



生物医药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,当前正迎来从“从无到有”到“从有到好”的关键节点。近日,由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主办、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和复星医药承办的2023首届浦江生物医药源头创新论坛在上海张江举办,论坛以“激活源头创新‘第一公里’”为主题,吸引来自政产学研医资的200多位代表围绕生物医药的原研转化、创新路径和政策机制深入交流。


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副会长、复星国际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启宇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:“过去十几年,我国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更多聚焦在‘最后一公里’,也就是产业化落地阶段。如何突破瓶颈?关键在发力‘最先一公里’,开展从0到1的源头创新,这需要政府、企业、科研院所各方面的共同努力。”



记者:作为国内代表性的生物医药企业,复星医药发起承办2023首届浦江生物医药源头创新论坛的初衷是什么?


陈启宇:近年来,中国的生物医药行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,一方面,在各方面支持下,大量的创新药械获批上市,在“最后一公里”的产业化落地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。围绕如何做好临床试验、创新药如何能够进入医疗机构,行业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。


另一方面,由于缺乏从0到1的创新,行业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和瓶颈。要突破目前的困境,从模仿创新、跟随创新到源头创新是必然趋势。激活创新“最先一公里”,这是一条非常艰辛、更高风险但也有更大回报的路径。


上海的生物医药基础研究在全球都占有一席之地,集聚了大量的科研院所、科学家,在权威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重磅研究成果。我相信,在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下、企业的积极参与下、资本的助力下,行业能够携手做好源头创新。


源头创新不能闭门造车。此次论坛,我们一方面邀请了政府、顶尖VC管理人、科研机构、临床研究机构、创新药企业等各方汇聚一堂,围绕生物医药源头创新,加强业务联动;另一方面,复星有十余年海外投资孵化的经验,有一些模式和成果可供分享。我们想发挥自己的作用,和行业一起解决创新“最先一公里”的问题。


记者:复星医药即将迎来成立30周年,企业本身是中国生物医药发展的一个缩影。当前,复星医药在创新药方面的整体布局、研发管线和最新突破情况如何?


陈启宇:复星医药创业的时候,从PCR检测试剂业务起家, 受益于复旦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,这项业务在当时是绝对的高科技。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,复星医药已从最初单一的医学诊断业务,发展成为全球化的医药健康产业集团。


在复星创业的这些年,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经历了巨大变迁。国内药企从生产低水平仿制药到生产高水平仿制药,从生产仿制药到生产创新药,从研发小分子药物到研发大分子药物,再到布局先进的细胞基因治疗、mRNA等前沿技术领域,一些领先的企业已经有能力敲开欧美主流市场的大门。


作为行业头部企业,在创新研发方面,复星医药采取自主研发、合作开发、许可引进、深度孵化等开放式创新模式,不断丰富创新产品管线。2023年,复星医药在集团层面成立科学顾问委员会,进一步完善创新顶层架构,全面升级国内外早期研发、临床医学、临床运营等能力。


近年来,无论是复宏汉霖自主研发的抗肿瘤生物药,还是复星凯特推出的国内首款CAR-T细胞治疗产品,都起到了填补市场空白的效果。下一步,围绕慢性病、代谢性疾病、心血管疾病,以及最近比较热的减肥、抗衰老,还有很多的领域等待我们深化布局。


记者:近年来,中国生物医药创新非常“卷”。创新药企破局的关键是什么,复星对此有哪些方法论?


陈启宇:当前,中国的生物医药行业竞争非常激烈,也就是大家俗称的“卷”。结合复星的实践,我认为要实现破局,有三点比较重要:


第一,做得更快。当有领先者在做的时候,你能够快速地跟随并有自己的创新,这对效率要求很高。


第二,做不一样的源头创新,形成差异化竞争。不同于五年前,当前中国的药企面对创新,不再盲目跟随,而是要思考,这种“新”是不是具有临床价值的“新”,是不是真正的First in Class产品。作为企业要从源头开展“创新”,瞄准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。在未来的发展战略中要总结过往“卷”的经验和教训,朝着更高端、更前沿、更有价值的方向走。


第三,有足够强的商业化能力,把好的创新产品最终转化为市场价值。


以复星医药为例,一方面,我们以临床价值为导向,非常关注“差异化竞争”和“具有创新性的技术路线”,包括上面提到的细胞基因治疗、mRNA技术,等等;另一方面,我们会关注新技术最接近商业化成熟的时间点在哪里。如果一直追求最新的技术,而这些技术离商业化又很远的话,企业面临的风险会比较大。对于复星医药来说,要在差异化的路径上找到实现创新价值最有利的时间点。


记者:首届浦江生物医药源头创新论坛主题是“源头创新”,“从0到1”的创新涉及大量的“政产学研用”合作,请谈谈对于国内生物医药协同创新的观察?


陈启宇:我认为要形成“政产学研用”的协同创新模式,大家首先要树立科技自信,科技自信是我们源头创新的基础。如果我们始终认为原创的科技在国外,那么国内的基础研究就很难转化为领先的创新药械产品。


现阶段,国内已经成立了很多高等级的医疗研究机构,比如瑞金医院国家转化医学中心、中山医院国家医学中心等,就是为了探索瞄准科技前沿的临床研究,这是一种医学领域的科技自信。


我们还要对国内的生物医药产业有更强的信心,相信中国企业也能做出世界领先的创新药。国内监管机构要敢于批准最新最前沿的原创药物。这样企业才有良好的预期,敢于在创新药领域持续投入。


总体来说,我们要通过加强基础研究以促进医药研发。基础研究以人才体系为核心,要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评价体系,同时围绕战略研究方向,提升科研经费管理使用效率, 推动中国医药创新迈上新的台阶。


记者:国际化是中国创新药企业发展必由之路。近期多款国产创新药出海成功,提振了行业信心。复星医药近些年特别强调全球化布局,请介绍复星医药在走出去方面的思考和实践?


陈启宇:从复星医药到复星国际,全球化都是重要战略。2022年,复星医药在中国大陆以外地区和其他国家实现收入139.38亿元,占比达31.71%。


从最初进入非洲市场销售自主研发的抗疟创新药青蒿琥酯,到在美国设立实验室提升研发能力,再到收购印度仿制药公司Gland Pharma形成领先的注射剂制造能力,目前复星医药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全球化运营体系。全球化看似是各种单向的能力,实际上涉及高度复杂的跨国公司治理、人才体系建设和文化融合,挑战还是比较大的。虽然出海这条路会有起伏,但这个过程是中国药企必须经历的。


正是由于复星的全球化探索开展比较早,网络也相对完善,我们希望运用这种能力服务国内的初创药企。近年来有一些创新药企业,它们愿意和复星医药合作开拓全球市场。期待通过此类合作,在推动国产创新药走出去的同时达到双赢的效果。




分享
x

抖音二维码

扫一扫

XML 地图